利辛快讯 发表于 2016-4-7 09:45:44

利辛传统舞蹈“赶黑驴”

  亳州网报道 “……有个佳人走亲戚,佳人骑个小黑驴,说黑驴道黑驴……后头跟个小小子,肩头背个小行李,左手拿个小鞭子……”4月1日下午,利辛县永兴镇76岁的李发荣饶有 兴致正为练习“赶黑驴”舞蹈的侄子和侄媳妇配歌。

  媳妇骑驴,女婿赶驴,媳妇身负以竹木扎成的黑驴道具,女婿手扬鞭子做赶驴状,他们脚踩高跷,边扭边走边舞,并演出踢、跨、跃、翻等动作,引得众人哈哈大笑。这项在民间已经流传几百年的传统舞蹈“赶黑驴”,已成为田间地头农民喜闻乐见的艺术节目。


李发荣正在为侄子和侄媳妇传授“赶黑驴”动作要领


黑驴道具是李发荣最珍贵的宝贝

  边走边扭,舞出滑稽诙谐

  “边走边扭,动作不要拘泥,扭出悠闲和滑稽样。”李发荣大声吆喝道。只见他的侄媳妇足踩高跷,身负以竹木扎成的黑驴道具,正在永兴镇文化广场中翩翩起舞,而他的侄子则在后面手执皮鞭,做赶驴状,皮鞭挥得“啪啪”响。舞姿热情奔放、动作幽默诙谐。

  李发荣告诉记者,“赶黑驴”舞蹈是以歌伴舞的形式,表现的是小媳妇骑驴回娘家,小女婿在后面赶驴,路上黑驴受惊,众人追驴的民间故事。一人骑驴一人赶驴即可成戏,也可多人骑驴多人赶驴,形成场面火爆的赶黑驴大戏。两人表演的话,主要在踢、跨、跃、翻等动作上下功夫,有时,骑驴者也要踩着高跷、身负黑驴道具,做翻滚动作,而赶驴者则要后仰倒下,再踩着高跷起身,将黑驴受惊踢人的动作表演得活灵活现。

  该舞蹈还流传着一个民间故事。相传,明末清初,有一王姓小生,家贫,赶去和地主丈人和亲,丈人嫌贫爱富,欲悔婚,而小姐坚决嫁王生。夫妻二人被父母赶出家门,仅送一头黑驴作嫁妆。后来,王生高中进士,丈人也意外破产。王生不计前嫌,仍给养丈人。后人为讥讽丈人嫌贫爱富之举,扎成黑驴道具演绎“赶黑驴”故事,又名“王小赶脚”。一时间,“赶黑驴”成了田间地头农民喜闻乐见的艺术节目。

  绝活非一年半载之功

  据悉,“赶黑驴”在利辛广为流传,主要分布在该县马店、展沟、张村等镇,尤以永兴镇法堂村最为集中。该村自发形成的民间艺术团——龙之舞社火队已经传承了几百年。他们有黑驴道具8副,演艺成员十六人。李发荣就是该艺术团的领队,也是“赶黑驴”舞蹈的第四代传承人之一。

  “所有动作都是踩着高跷完成的,难度都很大,要完成这项绝活非一年半载之功,需苦练多年方可练成。”李发荣说。集体“赶黑驴”舞则讲究各种队形,队形忽散忽合,时而一字长蛇,时而首尾相聚成为圆形,时而穿插迂回,令人眼花缭乱。

  在李发荣的记忆中,他的老太爷、爷爷、父亲几辈人都一直在传承这一民间技艺。17岁开始,他就跟着祖辈们练习“赶黑驴”,并跟着演艺班子到处表演,50年间,从未间断,其技艺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。艺术团里的人基本都是跟他学艺。

  而李发荣的侄子李振也是从17岁开始跟他学艺,成为“赶黑驴”的第五代传承人。在李振看来,学这项技艺不是为了谋生,而是为了让这项艺术永远在民间流传,成为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的主要形式。

  操持此艺之人急剧减少

  据介绍,“赶黑驴”是人们以前生活方式的一种再现,具体又分为《小媳妇回娘家》、《王小赶脚》《八驴闹春》等剧目。根据这一舞蹈,现代人可以明显感知旧时代妇女回娘家的风俗与礼仪。该舞蹈不仅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,更有朴拙的民间舞蹈艺术之美,同时具有很好的民间艺术研究价值和史料价值。


  每逢传统节日、庙会、民俗展演或婚庆演艺,李发荣就会带着他的团队应邀表演。闲暇时,也经常义务演给村民看。一场下来,平均每人挣钱不足百元,这也让很多人开始慢慢退出此行业。

  近年来,李发荣明显感觉到,操持此项艺术的人数急剧减少。目前还在从事该项艺术的人大多年龄偏大, 50岁以上者居多。尽管李发荣一直坚持免费传授技艺,但前来拜师学艺的人仍少之又少,这也让李发荣心里特别不是滋味。 (记者 郭玉岩 文/图)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利辛传统舞蹈“赶黑驴”